news
工業(yè)4.0不是一個直接導入的解決方案,也不是只須聚焦應用場景就好,它還同時涉及管理、流程、思維的改變。
想做工業(yè)4.0的人很多,我們陸續(xù)從接觸到的客戶中發(fā)現(xiàn),大家的起點都不一樣,要解決的問題不同、成熟度不同,煩惱自然也不一樣。舉例來說,這家公司的產(chǎn)線已高度自動化,但跟上下游的連結有限;那家公司卻還停留在1.0、2.0階段,和自動化勾不上邊。又或者是,同樣是工業(yè)4.0中的預防性維護,不同公司之間,也有著不同的概念和場景,沒有一個解決方案是放諸四海都適用的。
這和過去在談的「e化」有點類似,工業(yè)4.0也是一個演化的過程,它不是一個0或1的概念,沒有所謂的到達頂點、導入完成這件事,就像不會有百分百全「e化」的公司,它仍然是進行式,不斷進化,根據(jù)每一家公司、產(chǎn)業(yè)特性而有所不同。
從痛點出發(fā),找到對的使用場景
過去這幾年,國內(nèi)企業(yè)在工業(yè)4.0方面的縮影,就是花了一大筆錢、買進很多設備,卻看不到成效?!肝蚁胱龉I(yè)4.0,卻找不到切入點」,又或者是,「我試著做了,但好像看不到實際效果」。都是經(jīng)常聽到的問題。
事實上,并沒有所謂「導入」工業(yè)4.0這件事,只有「找出」對的使用場景(use case),而為了這個使用場景,是不是有工業(yè)4.0相關的新科技,來解決這個場景的問題。這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概念。
在BCG的資料庫中,大概有一、兩百個場景,我們和客戶討論時,會先秀出其他公司在各種場景上,過去做了哪些事,給客戶一些刺激。中小企業(yè)的老闆,有很多是從技術層面來思考,而不是從痛點的角度出發(fā)。從技術出發(fā)的結果是,聽完各種場景應用會覺得事不關己;從痛點出發(fā),最終能否連結到需求又是另外一關。
觀念理清后,又要如何挑選場景呢?重要的原則是,場景不一定要大,它有時候是很具體的。每個公司都得做判斷,第一,這項改變的效益大嗎?例如,零件單純的公司,人肉眼看一下就清楚的,沒必要導入AR,但如果零件復雜到有幾千種,這時候導入AR的效益就大很多。
第二,要看執(zhí)行速度。我們建議先從小范圍做起、建立信心,因為大的有可能失敗,而且導入一項新東西,絕不只是技術、器材導入。就拿3D列印來說,牽涉到上、下游間的設計協(xié)同與整合,不是單純買一臺3D列印機就會帶來改變。
打造示范工廠,助企業(yè)掌握工業(yè)4.0
成功與否,最重要的一點還是在人。公司的管理、流程、思維,所有面向都要隨之改變,所以我們建議先做能建立信心的,當員工們都看到好處了,要技術推動才有可能。
我一直強調(diào),工業(yè)4.0有很多技術工具可以用,不是單純生產(chǎn)線、存貨管理、預防性維護,甚至擴及到上下游、整體供應鏈。換句話說,用工業(yè)4.0可以解決很多問題,但到底哪些問題要用工業(yè)4.0解決,就該由每一家企業(yè)自行決定。
現(xiàn)階段,很多服務商在推工業(yè)4.0方案,客觀來看,成功的例子并不多,大家都還在摸索,思考它到底能帶來哪些改變。
我們也建議,可以針對中小企業(yè)打造示范工廠,它不需要是一個完整的生產(chǎn)線,而是有很多小角落,分別代表不同的制造情境,類似工業(yè)4.0百貨公司的概念,藉此刺激中小企業(yè)從場景出發(fā),找到自己真正的需要。
用工業(yè)4.0可以解決很多問題,但哪些問題需要用工業(yè)4.0解決,就該由每一家企業(yè)自行決定。